【媒體來做客】日久他鄉是故鄉


      

  天茫茫,地茫茫,無親無戚靠台郎。月光光,心慌慌,故鄉在遠方。「日久他鄉是故鄉」的短短兩句歌詞卻正是外配把苦往肚裡吞的的心聲。



         你可曾注意過你身邊的新移民嗎?你知道小學裡面每八個小孩就有一個是新移民之子嗎?但是你認識、了解他們嗎?更重要的是你準備好面對他們了嗎?
   
        或許你認為新移民之子比例太高,會影響到老師的教學,可是事實真是如此嗎?經過雲章老師的實地走訪,卻發現鄉鎮裡面第一名的學生有不少的媽媽就是來自越南或印尼。「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來到台灣的生存條件不是太好,所以他們更在意孩子的教育。」雲章老師有些不捨的說到。即便媽媽本身中文不好,但對於媽媽來說,或許傳承更重要的意思是學習的「態度」。


       「我從不在意那些數據提到幾個孩子裡面有新移民之子,那些對我來說就像是台灣人有幾個是外省人或本省人一樣,沒意義阿!」張正老師反倒認為,「取人取其長」才是最重要的,為什麼我們不多看他們的優點呢?



      「語言」絕對是這些新移民之子的優勢,他們的母語就已經有兩種了。「只是台灣現在的社會、教育體制能接受嗎?」張正老師憂心的說到。如果我們的教育制度能讓孩子學習媽媽的語言,不管是對孩子本身,或是對媽媽都是好的,如果孩子能承襲媽媽的語言,媽媽心中會多份欣慰吧。



     從主流教育對新移民之子的重視到社會對媽媽的尊重,台灣的社會已經準備好了嗎?張正老師有些苦笑的說,「我們只能邊走邊學,看能不能及時反應。」或許永遠都準備不完,尤其新移民更缺乏媒體的幫助,老師開玩笑的說到「怎麼不收掉一台購物台呢?」號稱資訊發達的台灣卻無法讓新移民擁有自己的頻道去關心這個世界,這不是很矛盾嗎?

        接著老師話鋒一轉,「不要認為新移民就是懶,只喜歡打牌喝酒,佔據公園,這不是他們的民族性」。如果你能在家裡休息,誰會想要到公園坐?他們沒有自己的空間休息,他們也沒有選擇,他們只是需要情感上的交流。

        節目尾聲,老師提到四方報最近開始推動第三屆的「外婆橋計畫」,讓老師、小朋友和媽媽一起回到媽媽的家鄉,藉此讓彼此都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畢竟接受才是平等的開端。


- 相關連結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